大数据 频道

百年东南,正创造数智未来

  1902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邀请张謇、缪荃孙、罗振玉等国学大师,商议兴办学堂事宜,这才有了后来的三江师范学堂。科学家周仁,国学大师胡小石、陈中凡,国画大师张大千皆出自该校。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发展时期。1988年,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此后延续至今。

  01 百年名校的“数智”基因

  这就是东南大学。百年名校东南大学留下了历史,更留下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基因。

  回顾近3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历史,1993年,国内7所高校开始探索校园网建设,东南大学即位于其中,由此结束了校园无网时代。1995年,东南大学正式成立网络与信息中心,负责校园网建设、管理、维护、服务和开发工作。2000年前后,第一代校园网开始大规模建设,华东北地区网络中心和JSERNET网络中心设在东南大学,其各校区间接连实现光缆连接的千兆网络互联互通。此后无线校园网、校园安全基础设施也陆续建设。而且这一建设高峰延续了近10年,直至2010年。

  2010年后,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思维逐渐成熟,各高校开始像智慧城市的规划一样,从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开始,建立学校网上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人事、科研、教务、学生、后勤、保卫、组织等各个业务管理系统。而东南大学也基本完成全校教学、办公等主要室外场地的无线网络全覆盖,以及网上东南服务平台和一站式线上服务建设。

  由此,东南大学的数字化、智能化基因形成。

  当然,这是动力,也是压力。因为任何高校在信息化时代的ICT基础设施,在面向未来的数智化教研需求时,都存在一段差距。比如,数据割裂在不同系统中;烟囱式的应用系统依然存在;网络的建设滞后于教学科研需求等等。

  就像4G网络虽可推动抖音等新业态发展,但无法支撑高级的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应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也并不能支撑无线互联网时代的应用。信息时代形成的网络架构,也需要与时俱进。

  02 “数智东南”,科技与教育的融合

  2019年,东南大学提出“数智东南”建设目标,希望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建设“取之即来、来之能用”的信息化资源池;构建“最多跑一站、最多录一次”的办事大厅,解决在线申请和办理流程不便等问题;搭建使决策者对学校各项核心业务“心中有数”的大数据“参谋部”。

  也就是说,“数智东南”在对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上,进行了深度的细分,在技术和应用层面要实现前所未有的多维度融合:即管理与服务的融合;网络与云平台的融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融合;宿舍网络与教研网络的融合;网络管理与网络运营的融合,以及“产-学”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模式。

  东南大学携手华为等教育行业的“懂行人”联合推进“数智东南”,打造具有技术推动、数据驱动、管理联动的“数智东南”,从访问入口层、业务应用层、公共平台层和基础设施层四个层次,覆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公管理、辅助决策等需求。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数智东南的框架之下,融合校内数据湖,形成颇具东南特色的“三云一路”——科研数据云、智能计算云、仪器共享云、网络高速路。

  显然,这已经具备了典型的平台思维。东南大学希望此次数字化转型,升级仪器管理平台,实现设备共享;打造智能计算中心,实现算力共享;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全面升级校园承载网,实现极速联接。以此,支撑数智东南的智慧建设。

  03智慧的管理,无处不在

  华为与赛尔网络有限公司携手东南大学联合打造校园的多网融合方案。这套解决方案满足了三地六校区的师生复杂用网场景需求,提升了校园有线无线、宽带窄带自动运维效率,解决多网络带来的业务被动割裂,数据分散不成体系等问题。

  同时,解决方案不仅能为楼宇提供万兆接入、为宿舍提供千兆接入,更是全国高校领域内首个支持100G骨干,10G接入的Wi-Fi 6全光以太网络。而这样的配置则让东南大学在信息化建设上走在了全国大学的前面,也使东南大学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获得了更先进的基础。

  具体而言,解决方案承载有线和无线两部分,在物理上分为教学科研区和宿舍区。前者需要承载教学网、办公网、科研网、一卡通网、物联网和各学院的专网及虚拟网络;而后者则要承担全校数万学生课余时间生活、学习、娱乐所产生的网络需求。

  此外,华为将以此为基础,联接学校内部各种物联终端,例如视频监控、门锁门禁、水表、传感器、资产标签等,以数字平台提供的系统集成能力、数据共享能力、人工智能、视频AI等,支撑学校的智慧安防、便捷通行、设备资产统一管理、能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同时,通过建设东南大学IOC智能运营中心,校园运营管理人员能及时感知校园态势,协同处理运营事件;为校园智慧化运营、高效决策提供支撑。

  04数智化的人才,面向未来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也并未完全体现华为的与众不同。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有线和无线网络的融合,不是互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甚至也不是线上与线下教育的融合。真正的“产-学”融合发展,更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非技术”底蕴。

  其实,此前东南大学已经有所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由栋梁之才向领军人才转型;科学研究由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需求转型。而这同样需要数智化的技术,进行支撑。

  在此方面,华为携手东南大学已形成成熟的方法论。

  目前,华为已与东南大学合作建立ICT学院,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数智技术的支撑下,学科指数、学情指数、教情指数等数据,不仅会被采集,实现了融合,更可进行“学生画像”,甚至成为“数据参谋”。由此,东南大学也形成一套评估学科发展、学情教情、科研水平、办公效能的科学决策模型。

  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为助力东南大学搭建了网络与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平台,该平台是针对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实践为核心的创新平台。平台以校园信息化业务部门为桥梁,建立多元导师协同,多元学科交叉,多元模式并举,面向创新的教学新模式,实现了教学实践创新转化的完整通路。

  而在科学研究方面,大数据中心及网安学院云平台的建设,支撑着东南大学的“三云一路”;科研管理与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建设,则对全校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绩效考核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而东南大学与华为联合创建“无线通信联合实验室”,更是“产-学”协同合作的新思路。

  由此可见,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应用系统与ICT基础设施的融合,还体现在智慧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上。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体现在日常管理、联合人才培养、协同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这正是东南大学等学校的当务之需,“懂行人”华为将持续携手东南大学,深耕教育行业,在全面洞察学校的当务之需时,以新一代ICT技术助力校园加速数字化转型,构建百年名校的数智教育。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