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吗?近日,美国一家公司为了研究现代人不用智能手机如何生活,发起了一个“翻盖手机挑战”活动,只要参与者能够放弃使用智能手机换用翻盖手机一周的时间,就可以获得1000美元奖励。
当然这个活动有营销的成分,但是仔细想想智能手机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
信息洪流之忧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18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1.3亿,移动互联网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突破341.2分钟,比17年12月增加了63分钟。
实际上在数据智能时代,很多人称之为注意力或者时间经济时代。企业和APP会记录用户的浏览痕迹、消费情况以及个人爱好,用大数据、AI等先进的技术画出用户画像,然后做个性化的精准推送与服务。
而在创业的过程中,一个产品只要与数据和智能相关,一切就有了自增长的逻辑。更多的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的数据,通过数据的喂养,机器算法可以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地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很多厂商也在宣传机器可能比你更懂你自己。
但是精准推送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丁俊杰说过人工智能主导下的精准推送对个人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歧视,也有专家介绍信息爆炸时代的精准推送让个人陷入信息茧房中。
浩如烟海的信息对于多数人来说是过剩的,在信息轰炸的当下,有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不知情权。正如索尔尼仁琴所说: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而除了信息洪流,我们还面临着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科技向善之愿
技术的进步为生活带来了丰富与便利,大部分人愿意让渡部分隐私获取这些便利。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也滋生出数据黑产以及偏见,个人隐私的保护面临严重的挑战,比如无处不在的骚扰电话使很多人早已不胜其烦。
科技无国界,隐私保护的挑战也不分国界。Facebook到目前为止还未在数据泄露的事件中缓过来,2017年John Naughton在卫报中诉说“一种新的力量正在世界蔓延。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知道我们的一切——我们的运动、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恐惧、我们的秘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财务状况,甚至知道我们晚上是否安眠。它让我们不再对另一个人耳语。它塑造我们的政治,勾引我们的欲望,撩拨我们的味蕾,增加我们的道德恐慌......”并呼吁让21世纪的马丁·路德挑战科技教会。
在国内去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App已经成为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超85%的受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个人信息安全也成为了今年315重点,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智能机器人骚扰电话+大数据营销+探针盒子非法获取用户隐私形成的高科技灰色产业链。
“科技向善”的呼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前一段时间,腾讯提出“科技向善”的新愿景与使命,微信之父张小龙也多次强调过用户停留时长不应该作为App产品的价值目标,相信善良的价值观。
也希望并相信更多的企业会加入“科技向善”的大军,当然科技向善之愿除了道德的约束力,更应该有法律的监管,需要国家、企业、个人从法律、道德、伦理等各方面去努力。
去年欧盟5月份正式实施《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有专家表示尚有很多不足与疏漏。国内相关法律也正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法》和《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相继出台,日前《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在今年两会期间来自上海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提交了关于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列入本届立法规划。
这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早已成为光纤尽头的矿藏,未来所有的在线将成为普通,那些不能在线的将成为特殊。请相信在利益的深处有黑暗也有阳光,愿科技向善,愿我们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