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未来房企比拼的核心是产品力和融钱能力,而作为产品力比拼的一大核心——新兴科技力量,无疑能让房企在管理能力和产品力上都获得提升。
然而,地产行业天然缺乏科技基因,与头部科技行业企业的跨界合作,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之一。最近颇受关注的华为似乎也在地产圈非常活跃,和不少头部房企展开了战略合作。
已经携手华为的中海,通过华为一手打造的智慧园区,仅每年在物业板块粗略估计将省下近亿元,整体运营和管理效率上提升约30%。笔者上周亲自参加了2019华为全联接大会,发现华为正在做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或许将给地产界带来一场数字化转型的变革,也势必对地产商业模式和利润模式带来相应的改变。
01
经典案例:中海牵手华为如何省下一个亿的“小目标”?
其实,智慧园区这个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比如中海物业下属科创公司——兴海物联就一直在研究智慧园区。效益非常明显:从2017年样板项目运行至今,整体运营和管理效率上提升了约20%,用户还很满意。
但是,和华为的合作居然让擅长控制成本的中海,在物业板块的整体运营和管理效率上提升约30%!用户体验也更加满意。而带来的最直接的效益体现在成本的节约上:每年将省下近亿元;而每年能节约下的工程施工和设备升级成本,按照理论值测算也能有数千万元。
是怎么做到的?
中海把较底层、投入较大的一些技术交由华为去承接处理,基于华为的数字平台,通过中海自己的兴海物联网云平台把人、物以及服务都联接起来,做到技术助人,甚至是替人的功效。
比如说,在各园区项目实行“3-3-3运行管理模式”,由原来的100%项目实施转变为:
1/3重复且低价值的“机械工作”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替代;
1/3重要而业主感知不深的工作,由城市中心专业人员“远程作业”、“集中管理”和“线上指挥”;
1/3不可替代的现场对客服务工作,由项目实施,用技术辅助服务。
02
大揭秘 华为这个智慧园区是什么?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华为的智慧园区和别人家的园区到底有什么区别?
①首先,华为的数据整合和联接万物的能力,这也是华为超越一众智慧园区站在泰山之巅最重要的原因。
所有的平台通过数据来产生价值,但是数据收集这最关键的一步是最难的,同样也是最耗成本的,这其中的投入是非常高的。
而华为解决的就是怎么用更合适的成本更高效地把数据收集起来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先来认识一下华为非常独特的沃土数字平台,可以说,华为目前做的所有数字化的实践全都是基于这个平台所展开的,功能非常强大,因为它相当于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全都融合到了一个平台上。
这个平台意味着高度的包容性:它能包容用户在技术上的不足,使用简单方便;帮用户梳理连接复杂的体系。如何去做?
②这就要讲到华为智慧园区除了在数据融合和联接之外更厉害的东西,即它的业务开发平台,它把所有的技术转化成服务化的能力,让用户直接去调用。
比如说以前开发商要做一个人脸识别系统来辅助开门,即便有了初始的平台想要去搭建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有专门的IT人才去做专业的搭建,随之而来的又是大笔的开发成本。
而华为做的就是将人脸识别所需要的流程和业务逻辑分几步,再将这几步拆分成一个个小的单位组件,开发商拿到手之后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照着说明书去把这些组件拼接起来。
就像用Office软件做PPT,里面提供了很多现成的组件,输出内容只需要点击菜单里的选项,而不需要掌握开发PPT程序的技能。
也就是说华为智慧园区是做了一个预集成,通过对各个行业的分析做好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华为把它做好的“半成品”交到用户手上之后,事实上用户需要做的就是一种无代码开发,只需要像搭积木一样自由组合,比如说原来需要请专业的IT人才做100个复杂的步骤,但现在任何一个人都能用10个简单的步骤来完成,难度上、周期上、成本上都大幅缩减了。
③另外,华为还解决了各个系统之间的孤岛问题。一个典型的园区一般有多达38个弱电系统,打通成本高难度大,华为通过沃土数字平台把各个系统打通联接,对用户来说,在这上面的成本就直接节省下来了,包括打通后还能省下不少开销。
这个打通如何体现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办公楼有应用人脸识别系统,但它只是独立地运用于某方面,但是华为的智慧园区不一样,它把人脸识别系统和其他系统打通了。
以华为给北京大兴机场打造的“一张脸走遍机场”的场景为例,旅客无需出示身份证、二维码,只需通过人脸识别就可以完成购票、值机、托运、安检、登机等出行全流程,客舱乘务员可以使用机舱口人脸识别系统进行旅客复验、旅客清点确认、座位引导等工作,为旅客提供精准化个性服务。
总体来讲,从技术层面,华为智慧园区将各个环节、系统打通,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省去了很多无用的时间消耗。
从成本层面为用户节约了4个方面的成本:
①技术上投入的成本,并且还能用较低的成本实现海量的联接及数据采集;
②工程实施上的成本;
③平台共享的成本:整个云平台是非常弹性伸缩的,从地产层面来说,可以一次性管控成百上千个项目,从理论上来讲,效率也能提升上百倍。
④投入应用后的成本:拿华为自身的园区试验田来讲,每年能节约10%以上的能源,基本上轻轻松松就能省出上亿的金额,还不包括在其他方面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
03
数字化转型背后:地产行业商业模式和利润模式的改变
华为为合作的中海物业省下近亿元成本,但这只是华为在地产数字化实践中非常小的一块。
除了中海,已经有不少房企和华为达成了战略协作,合作方向非常的广泛,很多都是和房企们自身的战略和定位有关的:
比如说万科做了智慧产办园区,恒大做了智慧云社区,碧桂园做了数字云平台,龙湖、金科做了智慧办公,万达做了智慧商业综合体,华夏幸福做了智慧产业新城……
包括绿地也在今年4月牵手华打造绿地智慧地产生态体系,在刚刚过去的“2019华为全联接大会”上,绿地与华为合作再升级,又将联手打造位于绿地外滩中心的智慧园区,项目就在正正宗宗的黄浦江畔,是一个百万方的超级综合体。
作为行业产品力翘楚的绿城也于今年8月25日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绿城·舟山长峙岛如心小镇作为试点。
笔者认为,或许是对行业商业模式和利润模式的双重变革。
1、行业商业模式的转变,助力地产美好生活的推进
通过华为提供的可运营数字平台,我们看到了房企从传统房地产增量运营模式向存量空间运营模式的转型之路。其中释放出的信号是:数字化转型在推动行业商业模式的改变。
从增量时代过渡到存量时代,房地产也开始从开发制造业逐步变成生活服务业。很多房企的战略都在提出一个美好生活的概念,更是把自己定位为“服务商”。
所谓的美好生活说着简单,做不好可能就是一场失败的假大空实践,到底该如何去实现?
很多房企选择向物业和服务发力,甚至将物业拆分上市;也有不少开始走存量开发模式,做更好的城市运营商、服务者;二十强房企更是纷纷走“科技+地产”并行的模式……
如何做出更贴心的服务?如何让科技更懂人心?这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来支撑。
美好生活是从用户层面来讲的,更懂科技的华为是怎么做的?可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①智慧选房,用户可以用5G和WiFi6实现VR的沉浸式选房。也就是说即便未来的居住场所尚未打造好,也能以最直观的方式提前感受。
②把华为在自身园区应用的安保措施放到住宅中来看,业主能体会到的是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甚至是在小区范围内有火情都能立马检测到,通知到各个层级,立即疏散,第一时间保障安全。
这种体验对于用户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2、行业利润模式的转变
再仔细研究下来,会发现这样的数字化下行业利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了转变:通过对成本的节省来反过来增加利润。
中海与华为的合作中,近亿的成本节省看似对于动辄千亿的房企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要知道这仅仅只是中海在物业层面通过华为智慧园区所省下的钱,如果是中海自己来开发,起码还要加上一笔前期的技术投入费用。
在新业务上发力的时候,往往会面临无数未知的可能,更多的情况是: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与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已经摆在你面前能省时省力省钱的“半成品”显然具备充分的诱惑力。
除了直接节省的成本、时间上体现出来的利润增益,一个做得非常超前的产品最终能带来的利润空间的增长或许也会超出想象。
我们可以拿华为智慧园区在地产上的具体实践来看一下:
比如说智慧工地。目前的工地人力老龄化严重,成本高,利润率仅3.5%,但日本建筑企业利润率有12%,它们是怎么做到的,不过是通过科技去节省下更多的成本。
比如说可以通过手机管控后台系统,并将一切要素数字化。
一个很赞的点是,智慧工地一键拍摄就能查清钢筋数量,这其中能提高的效率、以及对出错概率的规避,长期累积起来能节省非常大的成本。
包括下面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系统,可以统计搅拌车装载的混凝土的重量,通过配比去反算出来运输的混凝土的立方量以对其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
这样一个应用,基本能够为施工单位在每一个项目上节约将近1000万的成本。这只是其中一个案例,但你会发现这样的数字化转型所能带来的收益太大了。
华为通过与房企进行合作,也能反推过来去夯实数字生态系统,最终又去反哺房企的需求落地和转型速度。这一场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不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在行业商业模式和利润模式上的巨大转变。尚且只触摸到冰山一角的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巨大的势能,当这一转型彻底完成之后的地产圈,也会刷新我们的认知。
结语
我们总是在感叹华为的成绩,但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成功背后是用巨大的投入进行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
华为每年研发经费超千亿元,即便在全球都是位列前五,而华为全球18.8万的员工中,超过8万是研发人员。
华为通过自己在研发上的大胆实践,打造了功能强大、包罗万象的沃土数字平台,甚至研发了领先业界的5G……它的研发不是仅针对自己所在的领域,而是面向全领域的,比如说不知不觉间受其影响颇深的地产行业,随之能带来的是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甚至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