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频道

创业史|苏萌:我与百分点科技的故事

  编者按:苏萌曾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营销学教授,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时,他毅然辞去教职,创立了百分点科技。百分点科技是一家服务全球政府和企业的大数据软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数据科学基础软件与应用软件的研发与服务。一个教授如何变成数字时代的企业家?让我们听听他的创业故事吧!

  海外留学八年 与数据科学结缘

  我的父母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留在农业大学当老师,母亲教植物保护学,父亲教蚕学。母亲爱好音乐,去年81岁的时候,还在北京长城音乐会上登台演唱过父亲写给她的歌《金婚之恋》。父亲今年82岁,仍在一线主持工作,他的业余时间便是词曲创作,发表过一些诗集和文学作品。我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是书架上有好多书,因为儿时体质不好经常生病,便习惯了一个人在屋里看书或者发呆。我大学毕业后,在爸妈的鼓励下决定出国深造。1997年,告别了哺育我的黑土地,只身一人来到美国攻读硕士,自此开启了我的八年留学生涯。

与父母在2017年回到老家房前合影

  MBA毕业之后,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顶尖的数据科学软件公司Wolfram Research,开始接触计算软件。在进入这家公司之前,我的知识技能侧重于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从那之后开始对数据科学和计算软件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美国工作期间推动了数据科学软件Mathematica与三十所中国高校的合作。

在康奈尔大学读博期间的工作室

  2000年秋,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管理科学专业博士,开始学习运筹学与统计学,一年之后申请到了康奈尔大学,主修营销建模,这是个复合型专业,主要运用统计学、应用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进行量化模型分析,从而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变化进行预测。

  我坚信数据科学对未来的商业和社会都极具价值,在各个领域都会有非常普遍的应用,但这个专业的竞争近乎残酷,当年全球只招3个人,博士第一年之后还会淘汰一个人,而且额外需要通过康奈尔大学统计系或经济学系的博士生资格考试,论文答辩也极其严苛。

  对于未来的方向,当时我还没有考虑好。但我认为,在一个人还没有想清楚该做什么的时候,读书永远都是最优的选择。

  北大任教八年 萌生创业想法

  人生的转折很多时候是偶然触发的。我在博士毕业前夕,无意间的一次浏览论坛,便看到北大光华正在全球招聘海归教授,记得招聘页面写着:“琅琊榜上募英雄,英才万里识归路”。

博士毕业前夕参加校园音乐节

  引进海外人才,光华一直走在北大各院系前面。时任院长张维迎认为,中国需要功底扎实的少壮派学术带头人,应该给他们提供相对灵活的制度安排。他提倡年轻教员们也可以申请博士生导师资格,让他们直接带博士生,并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以吸引优秀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效力。

  因此,那次面向全球学术英才的海选也非常激烈。从几百份候选人简历中筛选出40人在旧金山第一轮面试,然后从这些人中挑选出5位邀请回国,到北大进行第二轮面试,再从中由教授投票选出一人发offer。我很幸运成为了最后的这个人。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导师,是营销模型领域的大师Vithal R. Rao 教授,他对我说,留在美国肯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想,凭自己多年所学,回国也许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中国数据建模、量化研究领域的发展。

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授数据科学

  回国后,便感受到北大专业、进取的氛围,在进入北大的第二年,我拿到了博导资格,之后的几年里带过6名优秀的博士生直到他们毕业,其中有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也有百分点科技的首席数据科学家和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副院长。任教的前三年,我每天重复往返于办公室、教室、宿舍之间,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是常态。那时候颇有点身在桃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味道。那几年我几乎没去过北京的任何一个景点,每天就是教书和做研究。这些努力没有白费,不仅在国内、国际顶尖的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据科学人才。

  在北大的第四年,我获得了副教授职称,并担任副系主任。第五年,我成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这也是领域内第一个国家 级别的大数据重点项目。作为一个刚毕业五年的青年学者,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和责任。现在回忆起来十分感激光华学院,在这个优秀的平台上,有机会成长为在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随着在理论研究上逐渐走向成熟,我更想去做一些实践的事情。当时的我产生了创业念头:基于已有的科研成果,能否验证对商业、对企业、对社会产生更直接的价值?这个价值,不应仅限于论文发表,还可以是真正推动社会和商业效率的提升。我开始考虑从哪些技术领域入手,最终选择了做个性化推荐引擎算法。在大数据应用中,“啤酒+尿布”已经作为知名的商业案例被大众熟知,我也想尝试一下自己这方面的研究对企业有没有帮助。

在中关村公馆开启创业生涯

  2009年夏天,怀着这个朴素的想法,我在北大附近的中关村公馆租了一间80平米的小公寓,向家人借了50万元,注册成立了百分点科技,专注于研发个性化推荐引擎的算法与技术实现。同时期,美国的一些企业极度重视这类算法和应用,比如亚马逊对外宣称个性化推荐引擎是公司的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几年后的今日头条(字节跳动)也是依靠推荐引擎技术成为全球最大的独角兽企业。

  创业初期,既无产品又无资本。最初的员工都是北大和清华的博士生兼职,但是每个人都很拼,从零开始开发代码、算法和架构。2009年12月31日,我们打造的国内首款第三方个性化推荐引擎正式上线。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凌晨4点,天快亮了,我开车逐个把研发团队成员送回他们在北大和清华的宿舍。

  很快,我们获得了第一批用户,它们是那个年代的明星企业:当当网、一号店、聚美优品、唯品会、王府井百货……当时除了京东和阿里我们没有直接服务过,基本上能想到的电商平台我们都服务过了,几乎是全覆盖,后来又拓展到互联网媒体领域。之后的几年,我们服务了众多互联网电商和媒体客户,并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推荐引擎技术服务商。

  离开象牙塔

  全情投入到企业创新中

  百分点科技成立的最初几年,我算是“双重身份”,一边教学科研,一边创业,并未直接负责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我带领团队小心地保持着业务的独立性,虽然期间收到诸多大厂投资并购的橄榄枝,但我们的初心和愿景并不是把公司卖给巨头来变现,而是要找准自己的业务方向并不断成长。

  很快,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后来不仅是电商和媒体,其他类型的客户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在B端、C端,还是移动端,都做了很多尝试,但收效甚微、缺乏专注。而且前两轮融资的钱也快烧完了,这就倒逼着我要做出选择:去,还是留。

  2013年年末,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办公室里,我向蔡洪滨院长提出辞去北大全职教授和副系主任的申请。窗外的未名湖和博雅塔安静地沐浴在冬日午后的阳光里,那天刚好是我四十岁的生日。

  当时我已经是学科带头人,在学术、教学和论文发表方面都不错,北大校方极力挽留,家人和同事也劝我要考虑清楚。但我认为,不能贪婪地什么都想要,只能选择一条路,要么做学术,要么做企业。那时团队需要我,我也不想给自己留后路。另外,创业的伙伴们、早期的投资人和客户也都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信任,我没法辜负他们。所以当时做出这个决定并没有太过纠结。

  从2014年开始,我作为CEO正式全面接手。当时公司只有60多个人、一款SaaS产品、两个行业和微薄的收入。因为我的全职加入,给了团队极大的信心,吸引来更多优秀的人。那一年,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和一线大厂的人才陆续加入,搭建起了百分点科技的核心团队。

  离开工作八年的北大,从象牙塔进入商业圈,内心不是没有惶惑和忐忑。说来惭愧,我虽然在北大也给MBA、EMBA的管理者学员上课,教的只是数据和模型相关的专业知识,自己其实并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

  在企业初创的前5年,业务的重点是电商和媒体业务,在2013-2014年,百分点科技个性化推荐产品的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5,000多万,对比之下某电商巨头当时才2,000多万。那时,当看到客户订单纷至沓来的时候,觉得这是个爆发性的业务,也获得了新一轮融资,但是我们的营收还是不及预期。融资后,技术布局太多太广,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做好。但业内默认的互联网免费策略,让我们徒有众多电商和媒体客户却依旧大额亏损。说白了,还是对市场和商业规律缺乏清醒的认识。我当时想,继续烧下去,还是找找“钱”路,转型探索新领域?这也是我从北大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全身心投入,带领百分点科技转型。

  这之后,我做了很多的思考,和伙伴们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互联网这个领域,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因为巨头的马太效应,小的公司陆续倒掉。这种背景下,很难找到健康的商业模式,但我们在服务互联网巨头过程中所沉淀的大数据技术和工程实践方法论,正好能在传统行业的数据资产平台构建和数据开发应用上发挥作用。

  关于转型到什么行业?战略选择讨论的结果是,做那些有数据和有预算的行业:比如有数据的B2C模式的制造业,TCL、长虹、联想先后成为我们的客户;比如有预算的金融、地产、媒体出版行业……与其说是我们选择了为传统行业赋能大数据,不如说是市场和客户牵引着我们进入了这个领域。

  而互联网基因的技术公司转型企业级市场,如同分裂出新的人格。只带着技术往上冲的百分点科技,对此毫无预见和准备:没有企业级服务经验、没有企业级产品、没有交付团队、没有行业资源……

  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就这样“零准备”的开始了。为了拿下单子,我曾在客户门口等了两个半小时,以前弯不下腰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态转变非常大,由以前自诩的互联网、高科技的优越心态,一点点开始转向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心态。同事们也十分有韧性,为了完成交付目标,现场开发工作在客户的高标准要求中艰难进行:TCL一个项目,就让办公室里的研发工程师少了一大半;华为项目一加上,办公室里研发和产品相关的人基本上全空了。

  这次向企业级服务市场的转型,尽管艰难,但也因此开辟了新的市场,搭建起从技术到市场的企业级服务人才团队,让我们活了下来。

  2015年,中国首次提出了“国家大数据战略”,得益于大数据市场的风潮涌动,我们的团队快速增长到600多人,产品从两款增长到20余款,推出了全球首款可视化大数据操作系统BD-OS以及一系列行业智能应用产品,行业从电商、媒体和3C制造扩展到零售、汽车、金融、政府等行业。

公司举办黑客马拉松活动

  我们对产品技术的执着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华为、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新华社、中国日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系列的传统领域龙头企业以及政府机构,都纷纷采用了百分点科技的产品和技术。

  尽管商业模式是从2014年开始从互联网转向企业级服务,但管理模式是从2016年才开始转变。

  激进的人员增长和业务扩张,不仅带来成本和效率等经营管理问题,很快也出现了财务压力。可以说,2016年是百分点科技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我在那年年终的全员会上做了一个分享:寒冬,还是倒春寒?

  我认为,这是企业由小做大的必经之路,我们的管理团队也意识到,需要用流程、体系和企业文化来管理。为了让所有人清醒过来,明白有成本意识、忧患意识,给客户创造价值才能活下来,为此开始做了一系列的绩效、薪酬、团队文化等管理变革。为了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组织结构也相应进行了调整,本质是为了提升效率和规模化运营能力。

  这一年,在无数个夜晚和周末,管理层和核心业务团队进行了很多次漫长的战略讨论会,对公司的前进方向、策略、产品,以及组织架构调整反复磋商。虽然我们推出了20多款产品,但是很多都是在闭门造车,常有大量伪需求在拉动公司研发。而企业级服务一定是在业务和场景里面打磨出来的,必须进到业务里面去深耕,进行行业化落地。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砍掉了难以落地的产品,对核心产品大数据操作系统BO-OS加大研发投入,以大数据全栈技术能力为支撑,为客户提供数据接入、治理、处理、管理、服务能力,实现一站式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真正帮助客户释放数据价值,带来可量化的收益。

  随着产业行至水深处,公司也从扩张逻辑走向深耕逻辑。我们带着通用型工具和平台型产品,开始进入垂直赛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只要方向大致正确,道路可以实时调整。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运营交付等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后,2017年,我们迎来寒冬之后的早春,逐渐形成了有竞争力的大数据核心技术体系和规模化运营能力,走在了行业前列。而此时行业也出现了两极分化,强者恒强的头部企业已经站稳,新进入者很难再追赶上。

  把隐性知识变为显性产品,这条技术创新路非常漫长,我们为此坚持了很久,不断升级技术并在行业项目中进行打磨。一些重量级的产品因为投入巨大,最初投资人不理解,但我们认为,这是建立技术壁垒、谋长远发展的关键一步。我和投资人不止一次地争论过,到底应该先挖地基还是先盖楼?最后还是说服了投资人,先打地基。

  这期间,我也无数次从公司高管、技术大牛、产品专家及普通员工身上学到技术和产品知识、管理经验和技巧,无数次地庆幸有这样一群伙伴在一起,相互信赖和扶持,也从心底感谢那些在艰难转型时期给予我莫大信任和支持的投资人及商业合作伙伴。我跟随着团队不停向前奔跑,逐渐从一个学者转变为创业者,走出舒适区,承接越来越大的挑战。

  抓住时代机遇 “借船出海”

  企业家需要做出少量而艰难的决定,这些决定往往是备受争议的。从2016年开始,我们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进军国际市场。但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出海的第一批吃螃蟹者,依然遇到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很大的质疑,甚至引发很多投资人的担忧。

  “一带一路”带来的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企业出海主要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自2015年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竞相学习的对象。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企业也在陆续走出国门。尤其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企业,未来市场机遇将会非常多。这些宏观上的客观事实和思考判断,成为我们决策的基础。

  因此,我们笃定走出海这条路:用新技术提高海外国家人民生活福祉,为海外国家 级政府推广公共治理及决策经验、赋能搭建大数据技术平台、协助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帮助培养数字化人才。

  但在当时,公司没有任何出海经验,于是在第一阶段,选择了“借船出海”战略。一家企业能够赶上出海的机遇非常难得,谁都想得到这张“诺亚方舟”的船票,竞争极其惨烈。央企合作伙伴考察了四家国内顶尖的大数据公司,出了很多任务,对每家的产品技术进行严格的测试和筛选。

  我们那时候并没有成立海外事业部,只能集公司之力干大事,2016年投入200多人的技术队伍,团队通力合作,在没有合同、没有预付款的情况下做方案和研发,一个接一个完成POC测试,坚定地选择出海。但是投入一年多还没有项目,压力大到难以想象,投资人叫我过去谈话:投入这么大人力、物力、财力,会不会被忽悠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挺了半年,第一个项目才落下来。

  阿联酋驻华大使到百分点科技参观交流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历经两年选型和考验后,我们最终用实力赢得了合作。百分点科技的第一个国际业务项目,是在2017年5月成功签订,开启了百分点科技出海的新篇章,跟着大型央企一起出海,我们提供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从需求沟通到方案成型,再到商业谈判等,都是两个团队并肩作战。我们也成为了出海的这艘方舟上,站得最稳、行得最远的人。

  有一个项目要求我们在某个没有文字的国家实现语音识别。虽然在2017年的时候,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得到普及应用,全球多数国家都开始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在医疗、制造、交通、金融等众多领域,但是我们服务的这个非洲国家在应用语音识别中却面对着非常棘手的问题:没有本国文字、多语种混杂,当时主要依托人工识别的方式,且只能识别50%的语音。主流语音识别企业到此调研后都知难而退了,帮助小语种、少数民族进行语音识别需要投入很大精力来整理建模所需的发音词典、词库和文本语料,这是大家此前都没沉淀的。

  我们的技术团队在实地调研后接受了这个挑战,联合北京大学、社科院、中科院及当地语言学家等多位专家顾问研究并建立了计算机能识别的“当地文字”,不仅为该国搭建了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还运用机器学习技术持续地学习与优化模型,不断提高语音识别准确率。并且,该模型还具备自学习和自优化能力,让该国的文字不断进行完善与改进,逐渐让该国实现了“通用语”的文字建立。

  此外,我们还在当地建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工程人才,实现由“输血”到“造血”模式的转变,确保当地技术人员后续自己维护运营,推动当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拓展至更广泛的社会民生领域。

  七年来,我们从开始对海外服务一无所知,到海外项目密集性的落地,业务覆盖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西非到北非,从中亚到中东,从东南亚到拉美……海外市场的成功也构筑了百分点科技的一大竞争优势。在新的阶段,我们也将尝试自己“造船出海”。

  承担社会责任 用“数据治国”

  2018年,“数字中国”建设加速落地,政府拥有大量的数据,急需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很多政府部门都在做数字化转型。

  我们再次进行了业务升级,主航道从为企业服务扩展到政府服务,希望用技术赋能政府客户,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实现“数据治国”。由于涉及多个业务线,并且团队能力不断提升,于是在公司层面开始推动独立事业部建制,各个独立团队担当起业务拓展和产品交付的责任。公司同时加大奖励力度、激活个体效能,以提升组织活力和战斗力。

  在经历三次业务转型后让我相信,从来都没有完美不变的组织架构,只有不断进化到当下动态最优,才能及时让组织的总体业绩持续进阶。

  在2019年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沉淀出了自己的五大核心价值观:正直、坚韧、超越、团队精神、为客户创造价值。每个价值观背后都有对应的人和事,因而也构成了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我们也尽自己所能,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公司自2016年开始接触“希望之家”慈善项目,已经累计资助28名大病孤儿,帮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救治和陪伴。

  公司定期组织员工到“希望之家”看望小朋友

  这一路走来,虽有困难和坎坷,有挫折与变革,但怀着用数据科学造福国家与社会的理想,我们都坚持了下来。目前我们已服务超过10,000家政府和企业客户,积累了扎实的行业知识、业务理解和行业上下游资源,形成了大量行业数据标准、行业知识库和领域算法模型。

  我们的产品技术开始让决策变得更智能,为应急管理部建设了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平台,助力打造“单兵数字化、战场网络化、指挥可视化、救援智能化”新型应急救援模式。与此同时,也让国家治理变得更智能,帮助海外国家搭建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国家身份证人口库,围绕人口库形成宏观经济、劳动力,教育和医疗决策分析系统。

  “专注和不走捷径”

  让我们三次成功转型

  对企业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创建公司,而是在艰难时刻做出改变公司轨迹的正确抉择。得益于之前长期做研究培养的专注力和持续思考力,帮助我在探寻前进道路时,不盲从、不浮躁、不投机取巧,能够沉下心来,站在产业和行业发展较长的时间轴上去思考,这样更能看清当下和判断趋势。

  就像国际著名的咨询机构Gartner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所描述的,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会经历五大周期,唯有迈过炒作期,脚踏实地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攻克关键技术短板,才能进入实质性的规模商用期。

  百分点科技是一家坚持长期主义、情绪稳定和内敛的公司。从行业角度看,我们经历了2012年、2013年大数据的爆发期,2016年大数据的寒冬期,2017年、2018年的复苏渐渐成长期,既熬过产业的寒冬,也拥抱过产业的春天,周而复始,不断前行。

  近几年来,我们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外部的不确定性,我也曾在公司每年举办的管理年会上分享了一些我个人的思考: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也是在逆境中企业的唯一目标。不去幻想业务有急剧的爆发和增长,而是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制定战略上,要对如何展开竞争的问题做出清晰的选择,在拥有独特的和可持续的竞争力基础上再去展开竞争。

  内心的确定性增强,会让人变得乐观,倾向于做一些时间周期更长的决策,而往往最关键最重要的,都是长周期的事。

  亲历数据科学50年演进

  既是见证者也是践行者

  数据科学在过去50年里从1.0的小数据时代、2.0的大数据时代走入了3.0的AI时代。在信息技术起飞的年代里亲历了数据科学的快速发展,自己既是见证者也是践行者。

  见证产业萌芽期的我,在求学和科研中,希望以自己所学推动数据科学从象牙塔走向大众视野。2008年,在机缘巧合下,我与几位美国顶尖高校的教授合作发表了一篇关于个性化推荐的文章。2012年,我撰写了《个性化:商业的未来》这本书,分享了个性化技术将如何颠覆与重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商业模式。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还在北大任职的我,代表中国学者发表了《大数据商业革命》的主题演讲。2019年,作为率先出海的企业,受邀共同撰写了《共创繁荣:全球知名人士谈“一带一路”》。

  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代表中国学者发表主题演讲

  在产业探索落地期,我将多年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成为产业创新的践行者。在公司成立伊始,即确立了基础技术和行业应用并重的研发路线。这个初衷决定了我们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不仅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走在技术和应用最前沿,还非常注重培养数据科学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落地了多个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大数据市场的企业,也得以拥有持续完善迭代自身平台产品的条件,为行业树立了标准和标杆。这些年,我们参与了近二十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国家、国际组织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将自身实践持经验续贡献给标准机构,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联合北京市科委举办的算法大赛上致辞

  我相信容易走的路会越走越难,难走的路会越走越容易。在技术创新领域,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布局,尤其是基础技术的研究与积累,将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长久的效益。无论是云计算、大数据,还是现在火热的人工智能,任何一项技术兴起之时,常常伴随着市场上的巨大泡沫,最终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还是技术实力和价值落地。

  拥抱变化、不断创新,这也是企业家的精神所在。持续创新是决定一家企业走入衰退的长夜还是开启生机勃勃之黎明的关键能力。从先行者到如今成为数据科学领域的引领者,百分点科技走过了近14年的时间,我也一步一步开始了从青年学者到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转变。

  简介

  作者介绍:

  苏萌,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实践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实践教授。2009年创立百分点科技,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百分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苏萌一直致力于数据科学理论及技术在产业中的创新实践和普及推广,先后荣获科技部国家万人计划、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北京市特聘专家、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大数据领军人物”、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等荣誉。

  公司介绍:

  百分点科技是一家服务全球政府和企业的大数据软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数据科学基础软件与应用软件的研发与服务。公司为政企客户提供智慧政务和数字产业两类解决方案,助其释放内外部数据价值,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公司研发了数据科学基础平台和数据智能应用两类大数据软件,前者是开展大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测的通用工具,后者是行业化的大数据辅助决策应用软件。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沈阳、深圳、杭州、广州、香港等地设有十四家分子公司。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